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第1張-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 申棖、共1張圖片

申棖

ㄔㄥˊ﹔cheng(棖,音成),字子周,《史記》稱申黨,字周;《孔子家語》稱申績;《論語》所載為子棖。另出於其他文獻者,尚有《文翁圖》申堂、〈王政碑文〉申棠、申續、申繚、申績、申儻等等。其姓名在古代,卽不好分辨,致唐、宋以來,申棖、申黨兩人同列孔廟從祀,直至明嘉靖九年始保留申棖,撒去申黨,使兩者合而為一,今台北、台中、彰化、嘉義等孔廟均稱申棖,至台南市孔廟,稱申棖之姓名為「申子名榻」,當為植字之誤。申棖為春秋魯國人,今山東兗州府人,生年無考,是孔子弟子。
      《論語.公冶長篇》中討論關於剛德的人,有弟子問孔子申棖是不是一位剛者,孔子未同意申棖為一位具備剛德的人,孔子說:「申棖多欲,哪算得了有剛德啊!」(原文:孔子曰:「棖也慾,焉得剛。」)孔子說申棖「多欲」,孔子的旁人卻覺得申棖外表看來很有剛德正義,就算申棖顧世情,意氣很盛,自以為是,這種看似像一位有剛德的人,那微妙的差別在於申棖稍崇尚勇強,喜好名聲,受到物欲引誘,卻不能超脫物欲。孔子很重視剛德,儒家能超脫富貴貧賤,將判斷力置於道德的等級,正是能用這剛德達成,也才不會受官位權利財富泯滅追求道德原則的理智。這是《論語》記載孔子對申棖的看法。也能看出申棖為人頗有俠義道義的英雄主義個性。
      申棖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從祀孔廟,唐開元二十七年封為魯伯,宋大中祥符加封為文登侯,明代改稱為先賢。

撰稿人:簡逸光;故宮博物院圖檔授權
網站滿意度調整